2024年的总结
目录
调整了一下年尾总结的日期,12月31日还是会有一些发生,未来将会在元旦这天发送过去一年的总结。
去年非常忙,2023定的计划如下:
- 编程不停,通过实践进一步掌握 LLM 相关技术。
- 减少线下分享,明年最多两次。
- 增加内容的输出,保持每个季度不少于一篇。
三个计划里,除了最后一个,剩下的都达成了。
具体的内容,汇报如下。
生活 - 初来广州 #
再见腾讯,再见深圳 #
2023 年底做了个决定,离开腾讯,加入SHEIN。从一个相对熟悉的环境再次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
2024 年 1月29日,是腾讯疫情后首次线下举办年会。很幸运,我提前抽到了线下票。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鹅厂的线下年会,见到了真人 Pony Ma,也近距离的参加了周深的演唱会。
很巧,这也是我在鹅厂的最后一天,我拿到了离职证明。结束了五年深圳的生活,启程奔赴广州。
十年前,我离开了生活27年的乌鲁木齐,辗转定居西安,在西安的五年中,我结婚、置地,开启了人生中最重大的时刻。
五年前,我离开了西安,来到深圳追求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我很想知道,我个人的极限,究竟会走到哪里,到达什么样的高度。
我以为会是腾讯,毕竟彼时的腾讯仍然还未触及规模和股价的高点,一切看起来都不会止步,当时我也认为自己能够在腾讯能做很久。然而随着认知的变化,特别是在 PCG 技术战略中心的工作,让我学习了一套技术战略的思考方式,并应用到了决策中。所以,离开鹅厂也是基于技术战略框架的决策。
很自豪自己曾经在鹅厂工作过,感谢在这里遇到的同事、客户和朋友的照顾。
家庭战略第一年 #
2024 年是我们家庭战略的第一年,家也从深圳搬到了广州,屈指一算,这10年平均每年都在搬家,每搬一次家,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少,先是衣服,然后是书,再是各种纪念品。舍不得扔掉的,先送人,再闲鱼。夫人笑称我们家这叫“随时跑路风”。
家庭战略氛围 5 个方面:健康、财务、文化、学习、发展
落地到2024年的 OKR 就只剩了三个目标:
- 成为精力充沛的三口之家
- 为家庭存储能够滋养彼此的记忆
- 家庭财富稳健增长
KR 就不具体说了,因为不好意思,我自己的KR基本都没有达成。
很奇怪,2024年每个月都在生各种病。超过我过去5年生病的总和,不知道是因为自己年龄大了,工作更忙了,还是因为全球大环境更恶劣了。我本来想用80%的精力来应对工作,留下20%用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没想到健康的Debuff 直接给我的精力打了对折。用 50% 的体力要来应对去年150%的工作量。很多情况下都因为工作太晚直至睡不着觉,第二天状态很差,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去年是因为游戏/健身过度睡得少。今年是因为工作睡的少,两年下来,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设定的健身目标也没有达到。
身为人父第三年 #
不过,欣慰的是孩子以一己之力达成了全家的 OKR。作为父亲的第三年,我很惊讶孩子成长的速度,最明显的感觉是越来越不好哄了。要说明,也要经得起质疑,编到最后,就只剩下认错了。我更加注意的是把孩子的生活交给孩子,当“宝宝要自己来”的时候,我就放手,观察,退后。让他在学习中成长。
此外,我们也开始“用AI带娃”,夫人在“豆包”中录制了自己的语音,并开启了对话模式,用来教英语、并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未来 AI 会越来越强大,人类和 AI 的协作也会越来越紧密。那么未来的教育和学习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知识和机会的平权通过 AI 和互联网不断的深入。那么人类的社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面向未来社会的教育要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当下应该专注是什么?当前的教育体制似乎没有很好的解答,这些需要父母自己去探索。
我们家里对孩子目前达成一致的重要能力包括:
- 情绪的控制能力
- 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 和他人友好协作,沟通的能力
此外,2024 年12月20日至25日在福州参加了台湾圆桌教育的二阶课程“为人父母”,从疫情前到疫情后,从期待成为一个父亲,到已经成为一个父亲,这次的课程等待了5年,终于在年底如愿。课程中收获良多,让人看到、听到、感觉到、并且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同时也通过课程更加理解了自己的父母。特别是作为成年人的子女,已经不能再从父母身上“要”,而要“给”了。也不能只看到作为孩子角度的那一面。
因为,无论如何,当下的你,都有选择不同的权利。
工作 - 技术战略下的 BizDevSecOps #
选择 SHEIN 实际上是技术战略分析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我有机会以甲方的身份端到端的落地研发效能实践,并招募自己的团队。
成衣供应链对我来说是个相对陌生的行业和环境,在埃森哲的时候我曾服务过震坤行(www.zkh360.com)。
我的工作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部门 PMO、部门安全对接人、部门质量对接人。此外,还有一个实施团队。
作为部门的公线团队,我更有机会从全局的视角来理解研发效能。
BizDevSecOps 是下半年慢慢浮现的主题。我应聘的岗位是质量专家,偏运维和测试的工作。同时,我也要负责我们的软件产品在服装供应商侧的实施工作。这样,我就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服装工厂了解成衣的生产情况。此外,今年有不少安全相关的工作也由我来负责。
技术战略 #
我来到 SHEIN 的时候恰逢组织结构调整。这往往意味着原有的组织结构遇到了增长瓶颈,或者企业战略进行了调整。同时也意味着企业内外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康威定律的作用往往更直观:组织结构的调整会伴随着业务边界的重新划分导致系统的边界重新划分。所以上半年的工作的一个主要议题是以系统拆分/合并为主。
另一方面,组织结构的调整会让业务和IT研发团队合作的更紧密。特别对于数字化企业来说。IT 随着业务增长的代价 IT 投资规模逐渐增大,然而 IT 规模增长带来的边际收益下降必定以结构的内聚和智能的分化来解决。
所以,如果把整个企业看作是 DDD 中的领域。各业务中心就是核心域,中台组织就是支撑域,而 IT 部门则被划为了通用域。
核心域往往是得到公司资源最多的部门。其次是支撑域,虽然没有直接带来利润,但可以分享红利。再然后就是通用域,是成本控制的重点对象。
所以,贯穿全年的主要矛盾就是如何在业务和产研更加顺畅。而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达成业务KPI,包括:应用系统不能有故障、不能有安全问题、并达成业务 KPI。这个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研发团队内部的需求质量、代码质量问题。
作为一个三级部门负责人,我的工作则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面向部门外,面向二级业务部门和集团其他一级部门。一个是面向部门内,面向内部的各产品线和其他职能三级部门。
数字化企业的组织形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以最大化收益导向形成的全功能团队,主要追求流动效率。
第二种是以最小化成本导向形成的职能型团队,主要追求资源利用率。
这两种形式在企业发展不同的阶段会发生变化,没有绝对的对错和好坏,区别只是在不同的成本约束下产生的副作用是不一样的。
我就分别来介绍一下业务(Biz)、安全(Sec)、研发(Dev)、运维 & 运营(Ops)一体化的主要矛盾(核心问题)和一些实践。
业务 —— 面向 OKR 和 KPI 开发 #
业务的核心目标就是达成集团 OKR 和中心 KPI。因此在工作内容的优先级和资源上会向这两方倾斜。
其中一个实践就是对需求和项目的评审中增加对 OKR 和 KPI 的评审,要求其对 OKR 和 KPI 的贡献是可度量可观测的。指标越直接、越简单越好。否则,说不清价值的业务需求会被认为是浪费资源。此外,由于我们采取的是职能形式的团队组织模式,因此我们会有额外的例会来定期汇报系统的指标和业务需求的满足情况,通过数据来说明协同的进展。
另外一个实践就是根据需求和项目的中长期规划以月为单位做研发资源规划,并留出部分的带宽来处理紧急事件和日常需求。只有做好了计划,才能保持可预期的节奏交付。
安全 —— 安全左移,不只是研发 #
安全的核心在于安全的制度往往是通用且碎片化,不是为业务定制的。因此各大企业的安全主要靠安全公线,这是不够的。因此,需要结合业务场景出台一些定制化的规范。
此外,秉持着安全左移的理念,我们会把业务侧的同学也拉入到规范的制订中,并承担一定的责任。
我们在研发流程扩展了了 SDL(安全开发生命周期),在项目立项时,需求评审时,研发上线前都设定了对合规和应用安全的检查点,并通过工单和流程呢来保证安全事件处理时效和内容的积累,并严禁携带漏洞上线。特殊情况则需要向 CTO 审批。
安全的最大漏洞来源于人性,所以很多的安全加强举措都是反人性的。
比如,定期安全培训、每天的安全考试、以及红蓝对抗机制等……
研发 —— 测试左移,只用一个指标 #
腾讯 PCG 曾经很激进的砍掉了所有的测试人员,短期带来了质量下滑。但推动了研发自测和产品验收。
我们仍然是传统的软件开发方式,仍然需要测试人员。但为了最大化发挥测试人员的价值,我们对需求和系统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包含了必测系统和必测需求。
我们用了一次性测试通过率这个指标来考核研发人员,半年的数据证明这个指标是有效的。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缺陷以及缺陷带来的返工浪费。
运维 —— 混沌工程 + 红蓝对抗 #
由于采用了平台工程的架构,业务应用开发方负责业务应用的运营。IT 公线部门则负责基础设施的构建。这样就是一个 DevOps 友好的组织结构。开发系统的团队负责对系统的运维。
对于应用故障来说,系统性的最小化风险架构往往比追求过程质量有效的多。
为了验证架构的风险,我们除了对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进行了梳理以外,还采用了混沌工程来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检测。
除此之外,配合上红蓝对抗则可以通过混沌工程来验证团队管理上的漏洞和问题。
篇幅所限,就简单讲这么多。今年我会进一步深化 BizDevSecOps 的实践,有机会详细分享给大家。
阅读 #
今年读完的书比较少,主要有两本: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坂本龙一生前的文集,算是看过《最好的告别》之后继续思考死亡和人生的一个参考读物。
《去依附》:继去年的《置身事内》之后,去年继续通过对宏观经济结构的认识来认知社会。这本书本来是温铁军老师的另外一本书《八次危机》之后出版的书,但从历史发生序列上来看,是在《八次危机》之前。主要讲了解放前民国时期留下的经济危机,是如何导致建国后的一系列经济危机的。
写作 #
由于工作比较忙,生活的时间大部分都给了宝宝。因此,去年写的内容较小。大部分变成了自己 iPhone 备忘录里的笔记。
但是,“输出驱动输入”的学习方式没有变,还是通过公司内部的线下技术分享来总结去年的心得和学习成果。
此外,由于 Congo 的博客主题和 Hugos 更新很多,计划迁移到 Mkdocs 去,主题较为稳定,并且会把之前的实践指南内容进行合并。有了大模型之后,很多指南的内容则不再需要了。
线下分享 #
很可惜,去年的 BizDevSecOps 只做了公司内部的分享,没有线下分享。不过,今年 4月应该有机会在深圳分享,到时候也会通知大家。
开源项目 #
Invest.AI - 基于LLM的量化投资交易研究 #
自 2020 年起,我开始了一场理财“竞赛”:用5年的时间看看我自己的投资策略和主动型基金/投顾产品比赛,看有没有必要自己来做理财收益。
然而从第2023年开始,我就已经超过支付宝/腾讯理财通推荐产品的收益了。当然中间走了一些弯路,但总体的成绩还是可以的(起码收益为正)。
今年 9 月在大盘2700点的时候,在小红书上连续“白嫖”了很多财经博主的内容。精选了一些财经博主的信息,终于在10月来了一个“大翻身”。
边学边发现,可以用大模型来辅助投资和交易。半年前的大模型对于精度需求较高的任务还捉襟见肘,然而到了下半年,则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就采用 glm-4-plus 模型来构建投资组合和交易策略。
我大概用了两个周末的时间就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搭建。并用了两个月来测试自己这个模型,目前初战告捷,11月 和 12月交易胜率在 87% 左右。
明年,会继续采用自动化的形式做网格交易模型,并通过回测程序来调整投资组合和交易策略的稳定性。
最后 #
忙碌的一年过去了,每当总结,总会有立下的 Flag 没有完成。既然这样,今年的 Flag 就先不立了。
最后的最后,祝您新年快乐。